Free Citizen

Saturday, December 24, 2005

Google创始人:将免费午餐进行到底

Google创始人:将免费午餐进行到底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5年12月23日 05:09 PM


【万维读者网】金融时报报道,Google 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佩奇(Larry page)可能征服了2005年的互联网世界,但鉴于他们抱负远大,他们可能只是刚开了个头。两人今天被《金融时报》授予年度人物称号。他们抱着“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希望,而这一希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搜索引擎业务。

Google去年首次公开发行时,他们就做出了这个承诺。“我认爲我们没有特别去限制自己,也没有20年远景之类的东西,”布林先生对《金融时报》说,“我认爲我们不会反对做些新事情。”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据这位Google创始人称,运用Google互联网搜索引擎背后巨大的计算能力,来解决微生物学等领域的其他复杂问题,可能是扩张的一个领域。“我们有某些核心资産,并非常瞭解某些种类的技术,”布林先生表示。但他补充说:“把重点放在能真正産生影响的事务上,需要一点约束。”

Google是由布林先生与佩奇先生在仅7年前创建的。将他们评爲年度人物,反映了过去12个月?这家公司对互联网用户以及企业与技术産生的影响。 “在获取资讯方面,10年前斯坦福(大学)最受人尊敬的研究者,还不如今天孟加拉国一座网吧附近的某个人,”布林先生说。Google股价的飙涨也使它成了华尔街的年度大事之一。公司股票市值将近1300亿美元,几乎与IBM不相上下,在科技行业仅次于微软(Microsoft)和英代尔 (Intel)。这两位年仅32岁的男子认爲,Google的核心産品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显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眼下并没有碰到什麽固有的上限。”

资料介绍:谢尔盖.布林:“猎艳”年轻的亿万富翁

最新一期的《莫斯科新闻》称,如果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设有IT奖的话,这位脸上总是挂着招牌式微笑的年轻人注定是该奖项最有竞争力的人选。他创建的 Google成为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一种重要方式,使每个人与很多问题的答案之间只有点击一下鼠标那么远,Google正像当年的甲壳虫乐队那样风靡全球。

谢尔盖·布林出生在前苏联一个犹太人家庭。5岁那年,布林跟随父母一起移民美国,从而开始了他美国式的成功历程。他的父亲迈克尔是一位数学家,曾在前苏联计划委员会就职,并曾在莫斯科一所学校任教。

神童

小学一年级向老师提交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

来到美国后,父亲迈克尔在马里兰大学谋得一个教职,直到现在他还是该学校的数学教授。而布林的母亲则是美国宇航局的一名专家。

其实,布林的祖父也是一名数学教授。受家庭的影响,幼年时期,布林的数学天才就开始显山露水,他同时对电子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林就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这让老师大为吃惊。要知道,当时计算机还刚刚开始在美国普通家庭出现。

中学毕业后,布林进入马里兰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父亲迈克尔希望他能沿着自己的足迹成长,在数学的道路上一走到底。

迈克尔对媒体表示:“我离开前苏联除了自身原因外,主要就是考虑到了布林的前途。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过布林会成为一名产业巨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最好是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

然而,布林并没有按照父亲给他设定的规划发展。由于成绩杰出,布林在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了一个奖学金,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这位天才学生再次得到命运的青睐,校方允许他免读硕士学位而直接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不过,布林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并和同窗好友拉里.佩奇一起创建了家喻户晓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

创业

发明超文本语言格式的搜索系统,24岁的布林和佩奇在朋友的一个车库里创立了Google公司

因特网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布林,他把互联网视为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布林就已经发明了一种超文本语言格式的搜索系统。1998年9 月,24岁的布林和25岁的佩奇决定合伙开个公司,公司提供的唯一服务就是搜索引擎。在对商业计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布林从一位斯坦福校友那里顺利地拿到了第一笔投资:10万美元。

依靠这10万美元,在朋友的一个车库里,布林和佩奇开始了Google的征程。创立之初,公司除了布林和佩奇之外,就只有一个雇员----克雷格·希尔维斯通(Google现在的技术总监)。他们的努力工作不久就得到了回报:那时的Google每天已经有了 1万次搜索,开始被媒体关注。1999年年中,又有两名风险投资家向Google注入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Google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说,Google取得的成功源于其创建者布林和佩奇的想象力,同样也源于他们的天赋。在Google创建之时,业界对互联网搜索功能的理解是:某个关键词在一个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该文档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要越显著。而布林则另有高见,他认为,决定文档在搜索结果中排列位置的因素是一个文档在其它网页中出现的频率和这些网页的可信度,网页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决定性因素。事实证明,布林是正确的。

创新

不仅创出奇特的搜索引擎技术,Google公司更在上市时以拍卖的方式进行定价,完成“对华尔街的清洗”

当Google的竞争对手致力于成为门户网址、投入搜索服务的比重不大之时,布林反其道而行之,尽力完善其搜索引擎。Google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每天的搜索量由6年前的1万次增至目前的3亿次。很多广告商要求在Google网页刊登广告。同时,雅虎、宝洁、美国能源部等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也纷纷使用Google的搜索技术,Google按照搜索的次数来收取授权使用费。

作为一名技术天才,布林同样不缺乏商业才能。今年8月,布林、佩奇以及他们的团队开始创造自己的财富神话。他们不仅仅创造出奇特的搜索引擎技术,更在 Google公司上市上试图创新。他们以拍卖的方式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定价,被美国媒体称为“对华尔街的清洗”,而两个新的亿万富翁就这样诞生了。

生活

倡导有限度的富裕生活,难舍对俄罗斯的感情

尽管成为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但布林倡导有限度的富裕生活,依然保持着俭朴的本色,同普通人无异。据说,他仍租住着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开一辆5座混合动力的丰田Prius小轿车,价值约2万美元。

虽然布林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领军人物,但他依然保留了很多俄罗斯特性。在美国旧金山几家知名的俄罗斯餐厅,人们经常能看到布林的身影。他还喜欢邀请同事和记者一道,品尝俄罗斯传统的布丁、罗宋汤以及鱼子酱煎饼。布林难以割舍对俄罗斯的感情,因为正是他的父母培育了他的数学才能。阅读:职场:品味寂寞的五毒生活

保持宽松环境让员工把工作当成享受

布林将“免费午餐”进行到底

如何让天才们在公司里工作得更加舒适,布林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虽然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Google公司,布林将“免费”作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实施起来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员工用餐、健身、按摩、洗衣、洗澡、看病都100%免费;公司给员工最差的电脑显示器都是17英寸的液晶显示器;每层楼都有一个咖啡厅,可以随时冲咖啡、吃点心,大冰箱里有各种饮料,免费任喝。

布林还允许员工带孩子和宠物来公司上班,这在美国很多公司都是不可思议的。此外,公司任何一个重要员工都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装修。

在这个充满自由和个性的公司,平等也同样重要。作为创始人之一和公司的灵魂人物,布林的办公室和其他人的区别不大,只是位置稍微好一点。

虽然布林至今还未能完成他的博士学业,但他非常倾向于招收那些有着博士学位的人。在Google公司2000名员工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超过100人。

除了最好的技术、最聪明的员工,布林还要求公司要有领先于时代的点子。他为Google的员工制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工程师必须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了不起的点子,即使这些点子可能给公司的财务前景造成不利。为了鼓励创新,布林允许员工有20%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任意工作,不过研究成果必须卖给公司。每年举办一次员工创新能力技术大赛,奖金是1万美元现金。

35岁之前摆脱贫困, 早日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4/14/content_1418980.htm

35岁之前摆脱贫困 早日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
一:一个目标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你为什么是穷人,第一点就是你没有立下成为富人的目标
2、你的人生核心目标是什么?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
3、起跑领先一步,人生领先一大步: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
4、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计划的人只有5%,大多数人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舍弃,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
5、如果你想在35岁以前成功,你一定在25至30岁之间确立好你的人生目标
6、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我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二:两个成功基点
站好位置,调正心态,努力冲刺,35岁以前成功
(一)人生定位
1、 人怕入错行: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3、 从三百六十行中选择你的最爱
人人都可以创业,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成功
4、 寻找自己的黄金宝地
(二)永恒的真理:心态决定命运,35岁以前的心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1、 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
2、 敢于梦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3、 35岁以前不要怕,35岁以后不要悔
4、 出身贫民,并非一辈子是贫民,只要你永远保持那颗进取的心。中国成功人士大多来自小地方
5、 做一个积极的思维者
6、 不要败给悲观的自己
有的人比你富有一千倍,他们也会比你聪明一千倍么?不会,他们只是年轻时心气比你高一千倍。
人生的好多次失败,最后并不是败给别人,而是败给了悲观的自己。
7、 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8、 宁可去碰壁,也不要在家里面壁
克服你的失败、消极的心态
(1) 找个地方喝点酒
(2) 找个迪厅跳跳舞
(3) 找帮朋友侃侃山
(4) 积极行动起来
三:三大技巧
1、管理时间: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多60倍
2、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自我管理,游刃有余
(1) 创业不怕本小,脑子一定要好
(2) 可以开家特色店
(3) 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
四:四项安身立命的理念
35岁以前一定要形成个人风格
1、做人优于做事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却不能重来
(1) 做人要讲义气
(2) 永不气馁
2、豁达的男人有财运,豁达的女人有帮夫运
35岁以前搞定婚姻生活
3、忠诚的原则:35岁以前你还没有建立起忠诚美誉,这一缺点将要困扰你的一生
4、把小事做细,但不要耍小聪明
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五:五分运气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1、人生的确有很多运气的成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的古训说明各占一半
2、机会时常意外地降临,但属于那些不应决不放弃的人
3、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
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4、 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六:六项要求
1、智慧
(1)别人可你以拿走你的一切,但拿不走你的智慧
(2)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
(3)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2、勇气
(1)勇气的力量有时会让你成为“超人”
(2)敢于放弃,敢于“舍得”
3、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领袖气质”
(1)激情感染别人
(2)“三·七法则”实现领袖气质
(3)拍板决断能力
(4)人格魅力
4、创造性:不要做循规蹈矩的人
25-35岁是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阶段,很多成功人士也都产生在这一阶段
5、明智
(1) 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定向聚焦
(2) 尽量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努力
6、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在你选定行业坚持十年,你一定会成为大赢家
七:七分学习
1、知识改变命运
2、35岁以前学会你行业中必要的一切知识
a) 每天淘汰你自己
b) 在商言商
3、太相信的书人,只能成为打工仔
4、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
八:八分交际
朋友多了路好走
1、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35岁以前建立起人际关系网
2、人脉即财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3、交友有原则
4、善于沟通:35岁以前要锻炼出自己的演讲才能
九:九分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35岁以前养成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成功的大小
1、积极思维的好习惯
2、养成高效工作的好习惯
(1) 办公室
(2) 生活可以不拘小节,但要把工作做细
(3) 学习聆听,不打断别人说话
3、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4、广泛爱好的好习惯
5、快速行动的好习惯
十:十分自信
1、自信是成功的精神支柱
2、自信方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3、把自信建立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
4、如何建立自信
(1)为自己确立目标
(2)发挥自己的长处
(3)做事要有计划
(4)做事不拖拉
(5)轻易不要放弃
(6)学会自我激励
(7)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
十一: 11个需要避开的成功陷阱
1、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2、不要“怀才不遇“,而要寻找机遇
3、不要想发横财
4、不要为钱而工作,而让钱为你工作
5、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人做我也做
6、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知足常乐
7、承认错误而非掩饰错误
8、脚踏实地而非想入非非
9、野心太大而不是信心十足
10、反复跳槽不可取
11、眼高手低
12、不择手段
十二:十二分努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小不是成功,大不是成功,由小变大才是成功
2、中国社会进入微利时代:巧干+敢干+实干=成功
3、努力尝试就有成功的可能
4、做任何事情,尽最大努力
5、把事情当成事业来做
6、我看打工者
7、祝你早日掘到第一桶金

Tuesday, December 13, 2005

老外看中国:中国人长不大,成年人仍像个孩子

http://digest.creaders.net/pool/8Z261467.html
老外看中国:中国人长不大,成年人仍像个孩子
作者: David Jamie Wills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5年12月08日 http://www.creaders.net



首先,尽管一些中国的小青年说,我看起来像因为压力过大,一天抽20根烟,并且已经开始在矿井干活的哈利·波特,但我只有25岁,并且我非常热衷地用“年轻”、“新一代”、“未来”等俗套的称谓,来将自己归入年轻人中(我的令人尴尬的低心理年龄加强了我对自己的定位,并且居然有好心人给了我替一家“青年报”写文章的活儿,那就证明我一定很年轻)。既然我把自己定位为年轻人,我觉得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潜力没有得到发挥”这个美妙的借口,来掩盖自己一事无成的事实,并且用“积累经验”的伪装来逃避责任。25岁通常是一个合适的年纪来逃避远大的志向,然而在中国却不是这样。

 有许多思维比我敏捷,头脑比我聪明的人已经证明,中国的少年以及青年人承受着巨大压力。家长不愿看到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宁愿孩子因压力过大得忧郁症,也不愿看到他们放荡不羁。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很多机会来研究这些问题。上海的父母强行将奋斗目标灌输给孩子。当然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勤奋,否则就会像被大自然淘汰了的动物的尸骸那样,等着被秃鹫来啄食。我对什么是有价值的生存没有概念,但我总是不停地想,我在苏格兰的同龄人,是否会愿意在努力学习、做作业的同时,还要迎合长辈们离奇的愿望,比如让所有的孩子都去学钢琴——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在派对中表演。

 矛盾之处在于,尽管中国孩子们很勤奋,很努力,但在中国有过执教经验的外籍教师都觉得中国的孩子不够成熟。的确,他们可以背诵元素周期表,会两种语言以及多种方言,14岁就可以弹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为人。任何人都不完美,但有许多确凿的事实表明,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到了该成年的时候,却仍然表现得像个孩子。

举个例子,尽管我也尊重长辈,并且同住一个屋檐下也确实更加经济,但使很多外国人不理解的是,中国的有些年轻人26岁了却仍不想离开父母。而我16岁就和一个浸信教派的传教士去了美国南方,并且之后很少有回苏格兰的想法,当时的我就像一只羽翼初丰的小鸟在外翱翔,一晃就是10年。

对于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上海的年轻人,他们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今天的上海,和孩子们的父辈当初建设的那个上海,已有了天壤之别。所以,中国父母与子女的代沟最深,未来也更不确定。

相比而言,我在英国的成长环境(那里大多数人有出国旅行并生活的自由)比较稳定,我生活在一个舒适的中产阶级家庭,当父母在看着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我惊恐地看着他们,心里想我将来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大家想想看,为什么后来我跟着一个传教士去了美国的乔治亚州呢?为什么当我进入英国最好的大学时,我却整天“埋首学习”如何喝下伏特加酒?为什么我选择来中国而不是接受一份保险公司的职位呢?因为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我仅仅是不想在星期天的早晨陷入“我是谁?”的迷惘之中。对我来说,就是寻找快乐并且拒绝父辈的生活方式;对于我的中国学生来说,意味着要追寻真正和现代中国紧密相关的东西。



省钱在英国永远不被推崇。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在周六晚上为了省钱而呆坐着,是你永远不能告诉朋友的一件事情。没有一部电影、一本书或一部聪明的戏剧会教人这样做。所以最好等到你结婚之后,再幸福地开始这种乏味的生活,那时你已大腹便便无法尽情找乐了。

在中国,观念却截然相反,为将来攒钱至关重要。的确在很多方面,钱是我们所能依赖的安全保障。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就被教导要节俭、要理性消费,与此相比,我们这些在糖果店里胡乱花钱的西方年青人看起来则更像孩子。一位比我只大9天的中国朋友告诉我,她要去苏格兰旅行,我问她靠她的收入是否可以负担得了,毕竟这是一趟去世界上消费最昂贵的国家之一的旅行?答案是肯定的。反而,遇到难处就不得不向父母伸手要钱的人恰恰是我,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反差。

 那么我从对中外青年人的审视中学到了什么呢?我惟一可以确定的是,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享乐主义者。但我仍然认为中国的青年人应该甩掉一些包袱,不要总是想着要稳定,而应该去追求快乐。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的青年人具有某些我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可能我在教中国朋友怎么追女孩子的时候,也该向他们学习如何发挥出我其他方面的潜力。我这样的哈利·波特只有摘下眼镜,踏踏实实地找个工作挣点钱,才买得起摩丝来收拾自己的那头乱发。

(本文作者现居上海,是一名英语外教。廖波/编译) (青年参考)

高成本低产出,中国人和英语到底谁负了谁?

http://digest.creaders.net/pool/8Z261423.html

高成本低产出,中国人和英语到底谁负了谁?
作者: 何晓鹏 张炫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5年12月08日 http://www.creaders.net



是英语牺牲了部分中国人的机会,还是中国人牺牲了英语这门语言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的刘瑞,来北京没几个月,但已经感到了进入职场的艰难。因为想进知名外企,刘瑞在努力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拼命地过了六级,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真正面对主考官提问时,他整个人就木了。

“没想到从头到尾都是用英语面试,当时脑子里空荡荡的,完全没有听懂,想说的话一时之间怎么也表达不出来。”

刘瑞有些愤愤,“真烂,这就是我学了10年的英文!考再高的分,拿再多的证,都没有真正顶用。”第一轮面试的时候,他毫无意外地被淘汰了。

英语考试不切实用

就在刘瑞为自己的英文水平感到无奈的同时,许多外企的HR以及对英文有着高要求的公司也感到同样头痛。“太难招到合适人选了”, 泛华传播有限公司的CEO潘杰客回忆起当初招聘时的情景说,“如果想找到专业素养和英文能力同时优秀的人,那简直是千里挑一。”据潘介绍,几乎许多专业英语通过八级,雅思达到7分的人都难以通过要求。泛华传播有限公司因为面向国际客户,要求员工除了专业技能外必须要有熟练的英文沟通能力。

来自佳能亚洲营销集团、佳能中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代表柳弦也表示,“在较高级别的职位上,我们不仅要求对方有流利的口语,还要求他在所学专业上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能够在专业领域上与上级进行沟通。但这样的人非常难得。”正因为如此,曾经有两位具备十年销售经历,但只会简单英文的应聘者,最终与“销售经理”这一职位无缘。

在职场中,类似的尴尬情形屡见不鲜。今年10月11日,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于上海发报研究报告称:在其所研究九类职业中 (工程师、财务人员、会计师、定量分析师、通用类人才、生命科学研究员、医生、护士和支持人员),只有10%的中国求职者适合在外企工作,而较差的英文能力则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报告称这一状况将严重影响到那些在中国开展运营的跨国公司以及越来越多立志进行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

“目前的情况是,只有30%的求职者在英文面试中勉强合格。” LG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红巍感慨道,“大多数人一听说是英文面试,立刻就丧失了自信,非常紧张。”“很明显,四六级成绩已经不足以成为考察英文能力的标准,因为有不少分数很高的学生并不具备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佳能的人力资源代表柳弦补充道。

英语教育的成本之痛

根据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计算,与1982年相比,到2000年11月为止,中国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量增加了3.7亿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接受过英语教育(考虑到小语种学习者的存在)。而事实上从1977年开始,除了在初中开始设置英语课程外,部分小学都开始了英语教学,再加上从1964年到1982年间,中国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量增加了2亿,这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接受过英语教育(在“文革”开始之前,中国人以俄语教育为主)。考虑到2001年以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把英语课的设置提前到小学三年级(北京地区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因此估计中国应该有4亿人接受过英语教育,超过英美两国人口总数。

而对中国目前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口数量,据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及语言教育培训机构人员估计,不会超过2000万。我们如果以2000万作为参考,以英语交流作为标准的话,这意味中国有95%的英语学习者的时间、精力及经济投入,没有收到成效(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通过学英语浅层地了解到了西方文化),现有中国英语教育的低效率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燕教授认为,英语教学效绩无法令人满意的原因非常复杂,“外语环境、学习的目标、考核方式、比较功利的大气氛等都是影响因素。”

“学英语不像骑自行车,语言如果你不用,那就会退回去。”周燕告诉本刊,中国的外语环境很差,“这不是指我们接触不到外国人,而是我们缺少经常使用英语的环境。”周燕表示在这一点上大学英语教育体现最为突出,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学习英语,但因为没有使用环境,“一些优秀的学生入学不久就通过了四六级,之后就全力学习专业课,等到毕业想到外企工作时,外语已经退回去了。”

周燕认为,考试本身没有过错,但具有指挥棒作用的检测手段会引导学生的关注方向,“如果(考试)指向使用能力,学生们自然就会天天去听、去说英语,而一直以来我们更注重检测知识点、结构、语法,也就是在考语言知识。”这种考试导向直接导致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应用,更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

但周燕同时指出,由于目前中国的考生众多,注重口语能力的考试,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在题型和考试方法上有所改变并非轻而易举。

与考试相配套的,是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把学英语等同于学它的知识结构,“我们现在英语教学中,更愿意抓词汇、语法、结构,使学生以为学英语就是学英语知识,但实际上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是需要不断地使用才能弥补的。”周燕说,几十年来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跟中国早期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有关(把语言作为一种知识来理解和教授的语言流派)。而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英语教师大都是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英语的“科举”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纪霖对这种以应试英语为核心的英语教学的改变,不抱乐观态度。

“应试教育的深层原因是我们的选拔制度有问题。”许纪霖认为中国教育承担许多非教育非学术使命,“它解决着社会流动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国家也需要一种选拔方式让底层青年往上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应试英语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功能。”

而对于政府行政管理来说,这种可量化的、一刀切的管理是最直观最有效的社会控制管理方式,它可以剔除很多人为考量因素。而“英语正提供了一个这方面的示范,这个示范就是托福考试,它提供了一个所谓绝对客观题示范。”许纪霖说,这种绝对客观题使人为的弹性因素得到剔除,从而达到形式上的最大公平。正是在托福考试的影响下,“应试英语成为国家控制考试腐败的最后杀手锏”,相对而言,“国家觉得那些由学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考试容易产生考试腐败,唯独英语考试,你想泄题、搞腐败就比较困难。”

许纪霖表示,尽管这种选拔方式表面看起来非常合理、可计量、直观性强,但在背后,抹杀了专业标准,抹杀了不同专业的独立性,不管是学中药的还是搞古汉语的,不论你是找工作还是评职称,都要过这一道关卡,接受英语的“一票否决”。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并非是英语消耗了中国人的大量元气,而是英语在中国成为了一种牺牲。“除非用别的学科来替代它,否则应试英语这个教学核心很难改变”,许纪霖认为只看到英语教学本身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说我们选择谁来替代英语作牺牲?”

英语教育全民运动 英语歧途:实用水平还是高分数 英语教育成为了全民运动,并产生大量浪费——多数人学英语派不上用场。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这个国家的人民渐趋理性, 学英语的热潮开始回归了它本来的意义,区别于刚“改革开放”出国热背景下的英语狂,而变得“实用至上”。

于是,怀揣英语实用主义的人,挣扎在应试教育的旧体制中,在提高英语实用水平后,还得拼命考出高分数,或者,在考了高分数后,还得重新提高实用水平。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英语歧途。

尽管美国和英国人口加在一起只相当于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尽管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宣称,海外学习汉语人数已达3000万,并乐观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07年达到一亿,但以英语为母语者起码在目前来看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他们的语言势力被汉语撼动,因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正在倾全民族之力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洪流中去,并且把学好英语视为带有民族意义的事业。无数极具才智的中国人每天都会耗用大量的精力来钻研虚拟语气和不定式这些精深的语言知识,他们在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和GMAT(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这些令美国学生望而生畏的考试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英语造就“馒头神”

在中国,清华大学是个藏龙卧虎之地,“馒头神”即是其之一。

“馒头神”是清华学生对张立勇的称呼,这位29岁的年轻人来自江西偏远农村,1996年以临时工身份到清华大学食堂卖馒头,在工作期间他自学英语,先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成绩达到630分(总分677分)。

这个略显消瘦的青年说着一口带有客家口音的普通话,裹在一件单薄的黑风衣里显得朴实低调,“当代青年应该懂一门外语,这意味着机会和信息。”一谈到英语,张立勇却判若两人。

“语言就是信息”,这是张立勇在南方闯荡时获得的认识。因为家境原因而没有读完高中的张立勇1993年到广州去打工,但他很快发现,在这个中国南方最发达的城市里,很多用英文写的招聘启事连看都看不懂,这促使他决心学好英语。为达成心愿,他潜伏在清华大学食堂当临时工——卖馒头。

张立勇的时间表是这样的——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上班,在路上一边骑自行车一边背英语;中午休息时间是从下午1点半到3点,用一个小时进行学习;晚上将近8点下班后他便到自习教室看书,直到午夜11点才回到位于清华大学一角的5平方米出租屋中继续学习;在12点45分他开始收听英语新闻广播,1点15分上床休息。三个多小时后,他会重复这个时间表,年复一年。

“英文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一块磁铁,一种诱惑,吃了那么多苦头还是舍不得放弃。”张立勇笑着说。在生活中,他执着于一切跟英文有关的东西:地铁上的英文广告、泡面调料包上的英文说明、盥洗室的英文指示牌……

在张立勇通过大学英语考试、并在TOELF中取得了630分的高分后,“馒头神”成了名人。如今的他有了自己的网站——张立勇英语工作室,并且出了一本名为《英语神厨》的书。经常去学校和工地讲演的他还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时,被邀请作为代表参加“市民说英语一千句”的启动仪式。

“馒头神”现在已经不再卖馒头,在“清华后勤部门作行政工作”,工资和住的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他说他今年想再写一本书,记录他这十年来的城市生活,他还想办个培训班,教别人学英语。

“英语,心底永远的痛”

在张立勇的家里,堆放了厚厚的一堆信件,绝大多数是向他请教英语学习方法的。在中国,同张立勇一样刻苦学习外语的人数量庞大,但能像张立勇这样成为典型的却是吉光片羽。

在中国矿业大学读大四的郝露现在很郁闷,对几年来的英语学习,她用一句话总结:“真是很难受的一件事,苦不堪言,会是我永远的痛。”

郝露的男朋友林旭东比她大一届,已经毕业的他正在等着11月22日的到来,这一天是GRE成绩揭晓的日子。“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考GRE了,已经耽误了一年,如果今年还申请不下来,不知道他会怎么办。”郝露说林旭东一心要去美国深造,但因为英语不是很强所以迟迟未申请成功。

从大二开始,林旭东就开始了英语的强化学习,他先后上过《新概念三》、六级、TOEFL、GRE等辅导班,“我们交往快三年了,却没有一起去北京以外的地方玩过一次!”在她的印象中,无论寒假、暑假,即便是五一、十一那有限的假期里,林旭东都是在学英语。但即便如此,林旭东在大四第一次考GRE时,仍然考得一塌糊涂,为了不给以后申请出国留下不良记录,在考试结束时他在电脑上选择了“cancel”——等于没参加考试,搭进去对他来说数目不菲的报名费。

对于林旭东的出国申请,郝露忧心忡忡,“即便他这次GRE考过了,也不一定能申请成功。”郝露告诉记者,在大学里,林旭东把大部分学习时间分配给了外语,所以他其它课程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而成绩单对他申请学校有直接影响,“本来他是一个很健康的人,结果因为这些事都快秃顶了。”

郝露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也不平坦,直到现在她还没有通过四级考试。高中时读法文的她在上大学时改学英语,“但大学跟中学不一样,英语老师基本上不管,全靠自学。”郝露觉得她在大学里英语学得极其痛苦,试题看不懂,定的目标总是达不到,连续受挫后,一提到英语,她不仅自卑,甚至有些战栗,“高中时我法语学得非常好,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有语言天分的人,但真没想到英语会学成这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大了。”只有22岁的郝露说这话时神色黯然,她觉得也许还有另外的原因,比如环境。她觉得自己高中时法语的流利可能跟她的妈妈是学法语的有关,她在中学时候也曾在巴黎住过一段时间。“但我也经常给自己创造英文环境,比如看一些美国的大片、电视剧,但它们对考试毫无用处,没法给我任何信心。”

现在的郝露已经不再看这些影像资料了,每天早7点离开寝室,晚上11点才回寝室,两本厚厚的词汇书和语法书伴随着她这期间的每一刻,她的目标是今年底一定要把四级考过。

与郝露类似,江南,这个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大二的清秀女孩,因为立志要到国外学习“音乐管理”和“音乐制作”,几乎放弃了正常的大学生活。13天前,她来到新东方英语学校住宿部,选择开始为期一个半月的培训生活。

新东方住宿部位于偏远的北京海淀区小西山风景区,在一栋已近有50年历史的楼宇中,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他们和江南一样,满心满意的都是“7分、7分,雅思7分”。每天7点10分起床,和其他学员们一样,江南先在宿舍楼后读英语,然后去上课。一天中除了中午吃饭去食堂外,几乎都待在课室里,一点也没有“下山去玩耍”的愿望。“上山修炼”——新东方住宿部的学员就这样戏称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

“没有退路了呀,如果考不到7分就申请不到好学校,既学不成音乐管理,而且会很丢人。”江南坦言自己现在俨然背水一战。但也正因为此,她反倒动力十足,和从前在大学里的懒散、麻木相比,自己的心就像是演奏着的激进的“轻金属摇滚乐”。

在中国,有他们这种遭遇的人为数众多。有人估算,现在中国的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花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小学为四分之一,中学为三分之一,大学为二分之一。“没有办法啊,现在大学生毕业后的任何一条路都和英语有关,无论出国、考研、工作,都对你的英语有要求,你想生存、想在工作上得到更大提升就得拼命去拿证。”郝露告诉记者,不但她这个“半路”学英语的为英语头痛,她的很多已经学了近十年英语的同学比她还要烦,“学了十年了,现在还张不了口,他们非常郁闷,都知道这么学不对,但谁也没有办法。”

英语带来的无奈不是大学生的专利,郝露告诉记者,她亲属家的一个女孩在清华大学附属高中读书,平时英语测验时,老师用的都是TOEFL的试卷,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地应对高考,结果因为看不懂试卷,考场上甚至急得哭了出来。



俞敏洪谈学英语:让鲇鱼效应激活“应试沉局”

应用英语在中国汇聚成一股潮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始一点点地触动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海外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经过“新东方”培训。而俞敏洪——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也被人称之为“英语学习世界里的教父级人物”。如今,以出国英语考试培训起步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已经发展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12年前的11月16日,正式注册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只能靠俞敏洪到街上粘贴小广告来招揽学生,而在刚刚过去的11月16日,俞敏洪带着他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正式入驻新东方大厦,这座被媒体誉之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楼”的瑰丽建筑耗资三亿元,坐落于北京寸土寸金的中关村。

新东方英语教学培训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的英语学习潮流似乎有一丝微妙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说,英语能力不过关是目前阻碍中国大学生进入外企的主要原因之一,你怎么看中国大学生的普遍英语水平?

俞敏洪:我在北大教过两年书,在新东方教了12年,我觉得自己的听说写作水平肯定要低于我的词汇和语法水平,因为我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以阅读为主的一种教学。现在的学生面对的状况跟我一样,比如说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如果完成考试要求水平,那他的阅读能力就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了,可以得十分,但他的听力可能是两分,说可能是一分,写也可能是一分,学生考过四六级但嘴巴张不开的很普遍。

我们估算全国能达到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的人数大约在1000万左右,我指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是指普通水平,比如说平时能读文章、与外国人进行简单交流、能处理英文信件、可以看懂英文电影等——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准确。

中国新闻周刊:据估算,曾经和正在接受英语教育的人不低于4亿?

俞敏洪:数量的确很大,我从“文革”时上初中就开始学习英语课文,而早在这之前,中国与前苏联彻底断绝交往后就开始改学英语(之前是俄语),我还记得那时大家要学的第一句话就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就是“毛主席万岁”。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在学习基数这么大的情况下,能达到应用能力水平的人如此之少?

俞敏洪:这怪学生吗?不怪。怪整个中国外语教学机制!比如说,中国的高考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考听说,那学生凭什么要学听说啊。

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机制谈起来一点都不用回避,尽管全世界都是一个应试的世界,其实美国的考试比中国的还要多。但中国有些考试比较荒谬,比如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要评职称就必须考英语。所以有人提出“大学四级和学位脱钩”我特别赞成,因为它并不是学生水平的标志。

当然并不是说英语考试不重要,比如你到美国留学你就必须要通过TOEFL或GRE,否则去了后学不下去还得回来,因为跟不上,连课都听不懂。国内的大学生毕业以后,英语并不一定会成为生存语言,但我觉得,他们应该学英语,因为这是信息社会的需要。当然,不要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联系到一起,否则目前这种现象还会持续。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有英语教学机制下,你们的教育方式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俞敏洪: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故事,就是渔民打上来一桶鱼,他发现鱼一会儿就都死了,但偶然一次渔民放了一条鲇鱼进去,结果那桶里的鱼活了很久,因为鲇鱼在里边总是不停地翻滚,我希望新东方能起这个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新东方是以出国英语考试起步,在那个时候英语培训市场的听说需求还不是很多,社会上也没有认识到听说水平高的人就能找到更好工作的认识,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突然之间大家发现听说写作更重要了,因为需要跟外面交流,但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没有对这个做好准备,所以问题显得严峻起来。

但即便如此,新东方在1996年时就开始重视听说方面培训力量的加强,像那时从国外回来的王强、周成刚等人——王强是专门受过美语发音训练的,美语讲得极其流畅;周成刚则在BBC当过播音员——他们进入新东方后带动了一批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会想他们能学到这个地步我为什么不能啊?所以新东方应用英语领域就起来了,后来更多认识到应用英语重要的人又在中国汇聚成一股潮流,从而对传统教学方式一点点地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新东方的鲇鱼效应。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社会上对英语能力培训的要求,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俞敏洪:在2002年以前,新东方的非考试类培训只占报名人数的10%,而现在非考试类培训无论在报名人数上还是收入上都已达到50%的比例。这说明人们对应用英语的需求增长是非常快的。而目前的趋势是,这部分比例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中国英语教育的状况过于悲观,因为社会潮流会推着它向前走,任何人都挡不住。社会的发展就像大江奔流,肯定有泥沙俱下的时候,只有达到一定阶段,它才能沉淀下来。

况且目前的中国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所在,一种新型的文化正渐渐产生,人们在面对这种化融合的时候,不能不学好汉语,但也需要学好英语,因为它是西方文化的最主要载体。

所以无论是因为找工作、出国旅游,还是因为父母的敦促,学英语都是一种社会趋势,这种社会趋势是被文明和文化驱动的,而不是考试机制和教育体系可以阻拦的。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这种状况,很

Wednesday, December 07, 2005

恋爱,其实是件金金计较的事

恋爱,其实是件金金计较的事
作者: 葡萄 杨晶晶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5年12月03日 http://www.creaders.net



书上都说了,爱情是无价的,是伟大的,是绝对超越金钱的。可为什么,在我们的调查和实战体会中,却发现,金钱却是导致三分之一情侣分手的原因?

如何处理爱情中的金钱问题,如何不让我们最爱的“钱”伤害到我们最值得珍惜的“爱情”,这的确是每个正在恋爱中和即将走入恋爱中的男孩女孩们必备的一课。

【测验:在爱情中,你的金钱问题处理得好吗?】

你经过面包店的门口,面包店里新鲜的面包刚刚出炉,香味四溢,以香味来判断,你觉得是哪种面包呢?

A 菠萝面包 B 奶酥面包 C 牛角面包 D 吐司面包

选A菠萝面包的MM

要问哪里有便宜的好货,找你就对了!你天生就是小气家族的忠实支持者, 能不花自己的钱, 就可以达到最大的收获,是你一生追求的目标。如果有他和你志同道合,一起悭钱,你们一定会其乐融融。

选B奶酥面包的MM

你对于金钱的概念就像乱成一团的毛线,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理财对你来说,简直是痛苦至极,所以你是那种心甘情愿将薪水交给对方保管的人,有一个理财高手在你身边你会觉得轻松很多。

选C牛角面包的MM

该用则用,当省则省,你对于自己的经济状况蛮了解的,你喜欢有计划地花钱,如果对方是那种大手大脚、花钱没有计划的人,你会不能忍受。在你的恋爱过程中,你希望另一半也是个会计划的人,否则,你们的爱情会因为经济上的意见分歧不欢而散。

选D吐司面包的MM

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在你的生活哲学之中,精神的满足会比金钱的付出来得重要,虽然不至于挥金如土,但确实不太在乎金钱的支出,一切花费的原则都是:开心就好!这样的消费观念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如果遇到了习惯节俭的另一半,他可能会很难忍受哦!

【现场:七种伤害爱情的金钱问题】

1. 两人之间不要避讳谈钱

方辛和遥遥是对人人羡慕的模范情侣,他们的爱情简直不沾一丝人间烟火,尤其是不会触碰“钱”这个话题。他们住的房子是方辛父母的,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无疑给他们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但渐渐他们开始感觉到两人之间似乎出现了问题。方辛越来越难以接受遥遥频繁地逛商场,每次提回来一堆既不好看又不实用的打折货。而遥遥也讨厌方辛每个月都拿三分之一的薪水去买彩票,简直是把钱往水里扔!

但他们却还是始终不去交流这个问题,他们担心会伤害了纯洁的爱情,只是方辛和遥遥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

危险指数:60%

见招拆招:维持一份感情,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了。无论多么唯美脱俗的爱情,最后难免都会落实到柴米油盐。所以,谈谈钱是有必要的,消费观也是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内容,消费观念相似的情侣,爱情的持久度一定会更长。

2. 不要无论收入高低差别多大,都坚持AA

萧丹是个独立时尚的女孩,作为一个优秀的广告人,她的薪水足以让自己过得比较优越。男朋友小洲是个大学助教,虽说薪水不算太少,但跟萧丹比起来,到底还是底气弱。萧丹觉得,现在这个年代,男女都平等,女人也没必要用男人的钱。当然,男人如果用女人的钱就更没本事了。所以,自从恋爱以来,他们都是AA制,从家用到各自添置衣物甚至一日三餐都计算得很清楚。萧丹觉得这样很好,显得又独立又潇洒,但小洲却觉得这样做没有什么人情味,两个人在一起似乎不是在恋爱,而是搭伙摊派,自己男子汉的尊严都快没了。

危险指数:80%

见招拆招:女孩子独立是好事,但恋爱中的男女如果分得太清楚了难免伤感情。经常给对方买一份温馨的小礼物,和对方共享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让他做一晚你的绅士,微笑着看他为你服务,给他埋单的机会。偶尔让自己精明强干的形象变得乖巧温柔,是给他最大的惊喜!

3.不要让他一个人承担房贷

房子对恋爱中的人来说是个现实的问题。韩川和小娅恋爱五年,准备结婚了,韩川贷款给房子付了首期,每个月就那么几千块的薪水,还贷都要去掉三分之二。韩川觉得压力真是大,小娅也很体谅韩川,知道韩川的工资所剩无几,每个月都拿自己的工资来负责日常开销。她想韩川虽然嘴上没说,心里也一定在暗自觉得她懂事。直到有一次,韩川在外面应酬,喝醉酒很晚才回,小娅难免生气,和他吵了几句,谁知韩川情急之下竟然脱口而出:“滚,这是我的家,我辛辛苦苦供的,你给我滚出去!”小娅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在他心中什么都不是,这个由他供着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

危险指数:85%

见招拆招: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和他一起承担房贷,一起供房,这样不仅他会觉得你是和他一条战壕里的亲密战友,更会觉得这个家有属于你的一部分。

4.不要当他钱包的“管家婆”

仇仇从小就是个很会精打细算的女孩子,和张风认识后,张风那种不善于理财的性格,让仇仇决定一把揽过财政大权。张风虽然不是很情愿,但迫于仇仇的“淫威”,还是答应了。第一个月下来,一切顺利,张风从仇仇手里领过这个月的“零花钱”,虽然月末又预支了下个月的,但跟他自己那种没计算的花法比起来,仇仇已经觉得还算满意了。让仇仇觉得惊奇的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张风都没有再超支“零花钱”,可出去应酬的次数反而还变多了。仇仇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挺不好意思地拿着张风的“借条"来向仇仇要钱,并且还都苦口劝仇仇:不要把男人管这么紧……仇仇真是只有把苦往肚子里咽。

危险指数:75%

见招拆招:别给自己树立一个“管家婆”的形象,就算你再管得头头是道,他也不会感激你。对你攥着钱的做法,他若只是“敢怒不敢言”,那还是给你面子的,若哪天被他那群狐朋狗友一激将,回来跟你“夺权”,那你可就委屈大了。对他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先给足面子,让他知道这样对他来说有充分的好处,若还不悔改,那就让他自食其果吧,他自己的债让他自己背。

5.不要做男人身边的“花”瓶

阿贤的女友小惠斯斯文文,在一家公司里当文秘,薪水平平,但工作也算清闲。她觉得女孩子嘛,有一份工作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无聊就够了,薪水就是用来买买小玩意的。阿贤疼老婆,老婆觉得怎么舒服他就觉得怎么好。可公司最近裁员,阿贤所在的研发部面临很大的危机。一回到家,小惠哭哭啼啼地跟他汇报,说今天因为一点小事被老板骂了,她一气之下辞职了。阿贤突然觉得肩头一沉——若是自己哪天也被裁掉,拿什么来养家呢?唉,做男人,真累!

危险指数:90%

见招拆招:不要再躲在男人背后做小女人了,这年头,最先被淘汰的一批就是总依靠男人的女人。赚钱赚得比男人多一样可以做淑女,总窝在家里的那种最易变黄脸婆,如果让当今的男人们选择,他们宁愿选一个能和自己分担房贷的精明女人,也不愿在家里摆放一个精致的“花瓶”、。



6.不要变成情人的债主

喳喳和稻子认识半年了,他们喜欢相同色系的衣服,喜欢同样风格的音乐,连骂人时的脏话也都是那么几句。他们几乎觉得对方就是自己能够完美吻合的另一半苹果了。在他们一起庆祝相识半年的晚宴上,稻子的手机突然响了,稻子得知,他借给朋友投资的钱,由于朋友的失误血本无归。喳喳觉得自己作为稻子的女朋友义不容辞要帮他渡过难关,于是她把自己的钱借给了稻子。可稻子接过钱时,那种尴尬的眼光,让喳喳觉得自己也开始不自在。从那以后,他们遇到钱这个话题时就很敏感,无形中他们之间产生了一道屏障……

危险指数:90%

见招拆招:在彼此关系没有那么无间的情况下扯上钱,的确不是那么明智。有尴尬和不信任的感觉也在情理之中。为了钱伤感情总是让情侣们觉得无奈,所以,如果他觉得拿了你的钱会不自在的话,干脆用别的方法帮他吧,帮他找份兼职,然后在午休时为他送去你的爱心便当,他会更开心。

7.不要随便接受追求者的贵重礼物

娜娜是个漂亮女孩儿,从高中起身边就追随者不断,宛如众星捧月,她也习惯了被人关注。时不时有男孩子送她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些送礼物的男孩子娜娜并不是都答应和他们交往,但她从不拒绝礼物,其中不乏十分贵重的。娜娜喜欢那些名贵的礼物,它们让她看起来更加光彩照人。娜娜觉得她并没有开口向这些男子索要过什么,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送给她的,她也不需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危险指数:95%

见招拆招: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会给人以错觉,觉得你已经答应他的请求。而且随便接受贵重的礼物会给人以虚荣的感觉。生硬地拒绝别人可能会让人感觉尴尬,所以当婉拒不了的时候不妨先收下,然后找机会回赠他价值相等的礼物。 (知音女孩)

一个电脑技师转行的经历

一个电脑技师转行的经历
作者: 月怡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5年12月04日 http://www.creaders.net



埃瑞克是一个很实在,也很会享受生活的人。他有一个很温馨和睦的家。在我的感觉上,他已经很好地融入本地的生活。由一个在本地有两年工作经验的电脑工程师转行成为一个制冷采暖和通风系统行业的技术工人,他的经历真的可以让我们深思。世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月怡:请问您什么时候来加拿大的? 埃瑞克:九九年。

月怡:您原来是从事什么专业的? 埃瑞克:我是学电子工程的,原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工作。

月怡:请谈谈您转行的经历? 埃瑞克:刚来那一年主要是学英文,间或也打打工。年底的时候,找到一份三个月的CONTRACT(合同) 的TECHNIQUE SUPPORT(技术支援)的专业工作,又做了三个月的义工,公司也准备正式给我OFFER(聘用)了,可是工资的太低。其间我又陆续得到两个OFFER。选了其中的一个,公司总部在蒙特利尔,分公司在密市。那时,我住在DOWNTOWN,每天搭地铁、火车来上班,披星戴月,真的很辛苦。

不幸的是,第二年一月份,这个分公司就宣布倒闭了。那时,IT的行情还不错。我的老板带著我一起找工作,想接一些项目自己做。我们也接到一些小项目,但我觉得前途不大,就又另外找到一份工作,做了一年。这一次失业后,就赶上IT行业的低潮期,找了好久也没有著落。

这个时候,我也开始重新思考前途问题。过去的两年多,虽然也在专业领域找到工作,但IT工作的不稳定性也很明显,也不象其他传统行业有个UNION(工会)之类的,可以保护员工的基本权益,但在这个行业,随时随地都有被LAYOFF(解聘)的可能性,而且,加班加点也是常事,也没有什么加班费,收入相对高,但投入也很大。



考虑到自己的技术背景,经过两个多月的行业分析,我觉得做个技术工人是很有前途的,而且工作相对稳定。当然,在选择这个新的行业时,我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官方的,朋友的,行业本身的介绍等等,然后自己通过客观的分析,决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月怡:您转行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埃瑞克:心理上有一些压力。主要是如何和国内的家里人、朋友交代。国内的情况你知道啦,比较在乎虚名。其实本地人对技术的价值有很好的认同,不会看不起你的。而且从收入来讲,比大部分的银行员工工资还要高。在这里,工作之余,也没有人去过问你的职业。

月怡:您喜欢您现在的工作吗? 埃瑞克:喜欢的。我自己觉得不要把工作当成生活的百分百的重点。有一份自己能干得好,工资基本满意的工作就可以了。在十年之内,自己的身体,技能都还能胜任,而且能看到提升的机会,当然不是行政上的,主要是薪水,工作条件的改善。比如公司会委派你做比较复杂的工作,也是一种提高。现在的工作很稳定,工资比电脑工作低一些,但不操心。我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孩子在一起。

月怡:您觉得这个行业的前途如何? 埃瑞克:这个行业比较稳定。总是不断有人进来,也有人出去。个人在里面从低层做起,到一个位置后可能就很难再往上去了。我的老板,继承了他父亲的公司,有三十几个员工。最终还是卖给大公司了。在这个行业,自己做老板,是典型的小本经营,十几万的投资,最多请5个员工。我老板现在是年薪6万。我想他自己做老板时挣到的大概也不会比这个数高出更多。

月怡:您对新移民找不到专业工作而转行有什么看法吗?

埃瑞克:我觉得在加拿大,不但新移民,所有的人找工作都很困难,几十年都是这样。大学毕业一年就能找到工作都很幸运,许多人还不是一样要再读书,再找机会。不要抱怨,我认为只要肯干,不断地进修学习,不可能找不到工作的。这里的本地人也一样会遇到某一行业走下坡,不景气,也要再培训,再就业。

转行时,不能人云亦云,别人的看法可以作为参考,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别人说辛苦,对你可能不适用;别人说好,也未必适合你。你自己要很清楚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否则可能入了行没几天又后悔了。可以先做做义工,也可以做一些采访性的分析研究等。有一点我想提醒那些正在转行的朋友。我知道有一些人本来并没有任何相关行业经验,却去培训学校搞个假文凭,假简历,号称自己在中国有多少年相关经验。如你说自己有十年经验,老板肯定不会培训你,马上让你上岗。我是很不喜欢听到我们有一些中国人总讲老外笨,蠢,懒。其实,不管是白人,黑人还是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人,老外也一样有很勤奋工作的人,他们八个小时之内的工作一定做足,一定对得起自己的工资。

我们这一行是学徒制,按规定是必须工作满四年之后才可以考LICENCE(执照,下同)。有LICENCE的话,可以拿到每小时25-30元的工资。新手一般是十元左右。如果是新手,老板会培训你,对你是个很好的帮助。而且有时也是看你的实际能力。我当初找工作时就是实话实说。干了三个月之后,我提出是否可以重新评估我的能力。老板马上给我涨了3元/每小时。

我有一个同事,在美国南部有二十几年的相关经验,也有LICENCE(执照),但他不懂采暖。也才拿到每小时18元的工资。骗一个LICENCE来,最多也只能是得到每小时十三,十四元的工资而已。实在没有必要,而且错失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这可比不得电脑,你不懂的话,短时间还可以蒙一蒙。这个行业如果不愿踏踏实实从头做起,小到把机器烧了,大到你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还有个诚信问题。

这样的人多了,想想别人会怎么看我们中国人。以后的移民来找工作就更难了。所以,不要总以为自己聪明,总想著可以蒙别人。其实未必。

中国父母最容易犯的十大错误

中国父母最容易犯的十大错误
作者: 佚名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5年12月05日 http://www.creaders.net



爱子心切不得法:中国父母最容易犯的十大错误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著,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著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了。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 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

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

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肉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 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全国违法让孩子在周末学习或晚睡觉的教育人士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止。剥夺中国孩子的玩耍放松睡觉的时间,是全国性的集体犯罪。应该逮捕这些犯罪的教育人士。

7) 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题数学(又解不好)的傻孩子。

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家事。学校应该全面减低作业份量。

8)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实在不知道人活著是为什么。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9) 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一切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坚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著他成长的乐趣。